液体中的密度测量
密度,定义为每单位体积的质量,是液体特性的重要指标。密度测量仪不仅仅是一个设备,它是实现多个领域精确测量的必备工具。其应用范围包括从确保制药生产中的产品质量和控制,到支持化合物配方的制定。结合一个对变化敏感的声学传感器液体成分和浓度,这个仪器将质量、体积和声速等物理测量值转化为有价值的数据。这些数据随后作为信息来源和决策支持在不同行业中使用。
在这一领域的创新方法基于声速等原理,这揭示了声波通过液体传播的速度。此测量是检查样品均匀性和一致性的关键。通过对这些参数的详细分析,专业人员可以解读液体的复杂特性。这也包括理解其身份和行为,这对于预测其在不同条件下的行为至关重要。条件和在各自行业中制定标准至关重要。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研究,密度测量仪不仅成为一种测量工具,而且成为液体开发和应用中创新和质量的灯塔。
LiquiSonic 的超声波测量方法®
该测量方法的基础是可以实现非常精确且长期稳定的时间测量。通过声速计算出液体的浓度或密度,从而提供有关产品质量的信息。还可以确定其他参数,如糖度、固体含量、干物质或悬浮密度。
我们的超声波测量设备没有会磨损或老化的机械部件。与竞争的浓度和密度测量方法相比,它们具有显著的优势。
该测量方法仅需要精确的时间测量。声速是根据声波传播时间和发射器与接收器之间的已知距离计算的。典型的传感器结构包括在一个紧凑外壳中的发射器和接收器。
该测量方法不受液体的电导率、颜色和透明度影响,并以高可靠性为特征。设备的测量精度在0.05 m%到0.1 m%之间。除了声速测量外,所有设备还 LiquiSonic® 传感器 具有集成的过程温度测量。
我们的 LiquiSonic® 浓度和密度测量设备 用于不同工艺中的液体分析。
在典型情况下,根据声速与浓度之间的比率或关系确定校准曲线。在此基础上,根据每个测量的声速值计算相应的浓度。
密度测量基础
密度测量在某些工艺中起着重要作用。测量的是特定物质在一定体积内的质量。密度以每立方米千克(kg/m³)为单位测量。
两种物质简单密度测量的公式为:ρ(Rho)等于每单位体积V的质量m。
作为物理单位,密度受物质的温度和压力影响。这是因为物质在温度变化时会膨胀或收缩。因此,温度变化对样品数据的准确性有显著影响,这也是现代传感器必须监测此组件的原因。
从密度可以推断出材料或物质的其他化学和物理特性。因此,密度测量是质量控制的重要参考点。
几乎所有材料都有密度定义。由于可用信息的广泛性,密度已成为几乎每个过程中都可以使用的最通用单位之一。
密度测定的准确性可能会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显著影响。特别是温度和压力起着决定性作用,因为它们直接影响材料的物理状态。温度波动可能会导致待测物质的膨胀或收缩,从而导致其密度变化。同样,压力变化也会导致密度变化,尤其是在气体中。
现代密度测量仪器通过应用温度和压力校正来考虑这些因素,以提供精确和可靠的结果。
密度测定的准确性可能会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显著影响。特别是温度和压力起着决定性作用,因为它们直接影响材料的物理状态。温度波动可能会导致待测材料的膨胀或收缩,从而导致其密度变化。同样,压力变化也会导致密度变化,尤其是在气体中。
现代密度测量仪器通过应用温度和压力校正来考虑这些因素,以提供精确和可靠的结果。
密度测定仪器的发展
现代密度测量仪器取得了显著的技术进步,带来了更高的精度、效率和多功能性。
历史测量仪器,如简单的比重计或机械天平,严重依赖于手工操作和视觉估计,使其在精确测量密度方面不太可靠。
然而,现代设备包含先进的技术,如超声波传感器,可测量材料中的声速,或数字比重瓶,可计算体积和质量,精度极高。这些设备能够在环境条件波动的情况下进行自动化、快速和高精度的测量。
此外,诸如自动温度和压力补偿等功能有助于减少环境变化对测量的影响,从而帮助以更高的精度确定比重。这些在密度测量设备方面的技术进步提供了比其历史对等物更可靠、更高效和更多功能的用户体验。
与其他测量方法的比较
与粘度测定等替代测量方法相比,使用密度测量仪具有普遍的应用优势,并且通常更简单、更经济。粘度主要表征液体的流动特性,这在流动行为和剪切力很重要的领域中,如食品工业或润滑剂生产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相比之下,用密度测量仪测量的比重是确定物质的确切组成或质量的首选方法。
密度测量在分析物质时提供了决定性的优势,特别是在传统方法不足的情况下。例如,在狭小空间中,基于密度的评估的适用性和准确性优于依赖折射指数的评估。虽然这些测量依赖于光通过液体时的弯曲——这需要校准和清晰的路径——但密度测量使用的系统即使在拥挤的环境中也可以有效工作。这种适应能力使得密度测量成为各个领域不可或缺的工具,包括但不限于化学分析和质量控制过程。密度测量设备的精确性确保专业人员可以依赖其测量值,这使其成为需要严格精度和高度可靠性的应用的首选方法。
这在化学和石化工业以及制药生产中尤为重要。这里的密度测量仪通过其比重传感器为物质识别、质量控制和混合过程监控提供了宝贵的信息。在需要精确和可靠测量结果的领域,即使在环境温度下,密度测量仪也是不可或缺的工具。
密度数据的应用
液体密度测量是许多应用领域中的重要过程。例如,在化学和制药工业中,液体的密度是药物和化学品生产的关键因素。
在食品和饮料行业中,密度测定也用于确保葡萄酒、啤酒和牛奶等产品的质量和一致性。
在生物学和医学中,液体的密度用于研究细胞和组织培养以及精子运动性。
此外,液体的密度在石化工业和石油开采中被持续测量,以实现生产过程的精确控制。液体密度测量的多种应用领域凸显了其在工业的不同领域和不同用途中的相关性和重要性。
密度测量方法
有多种方法用于测定密度。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因此适用于不同的应用。
在液体密度的精密测量中,尤其是在工业应用中,所使用的测量方法的准确性至关重要。这尤其适用于存在易燃材料或蒸汽的危险区域,这些区域需要严格的安全协议。在这样的条件下获取可靠数据的能力不仅对工作场所的安全至关重要,而且在维护产品质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精确的密度测定使操作人员能够监控和控制关键的工艺参数,从而提高操作效率,同时将材料损失和潜在危险情况的风险降至最低。
密度测量的水文方法
在这种传统方法中,使用了一种特殊的测量仪器——比重计,将其浸入待测液体中。其原理基于阿基米德原理:比重计根据液体的密度不同而沉入液体的深度不同。然后可以直接从比重计的刻度上读取密度。这种方法成本低且易于操作,但精度较低,易受温度波动和人为读取错误的影响。不适用于粘稠液体或固体,并且提供的测量结果更倾向于定性而非定量。
用于确定密度的静水称重法
这种方法是在空气和液体中称量物体的重量。通过将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与其在空气中的重量相关联来计算液体的密度。这种方法准确可靠,但需要精密的天平,并且比其他方法更耗时。它特别适合实验室应用和需要高精度密度测量的材料。
密度的放射测量
这种方法使用电离辐射(通常是伽马射线或X射线)来确定材料的密度。辐射通过材料,一个探测器测量辐射的衰减。材料越密,衰减越强。这种方法适用于不均匀或大型物体,并允许非侵入性测量。然而,由于使用电离辐射,它需要专业人员和严格的安全措施。
测量密度的比重瓶法
比重瓶是一个具有已知体积的精密容器。为了确定密度,首先称量空比重瓶的重量,然后将其装满样品。重量差除以比重瓶的体积即为样品的密度。这种方法非常精确,常用于液体和细粉,但不太适合大体积或高粘度材料。
用于确定密度的气体比重瓶
气体比重瓶使用气体(通常是氦气)来确定固体的密度。将样品放入一个腔室,并测量样品所排出的气体体积。根据该体积和样品的质量计算密度。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多孔材料或粉末,提供高精度。然而,它更复杂,通常仅限于实验室应用。
我们的 LiquiSonic® 浓度和密度测量设备 用于各种液体分析过程。
在典型情况下,校准曲线是根据声速与浓度之间的关系确定的。在此基础上,从每个测量的声速值计算出相应的浓度。
使用LiquiSonic进行密度测量®
LiquiSonic® 系统 用于多种过程中以在线和自动化方式测定各种物质的密度。
一些液体的密度和声速
在下表中,我们列出了通常测量和使用的各种液体的密度和声速。
液体 | 化学式 | T [°C] |
| v [m/s] | |
缩醛 | 碳氢化合物3碳氢化合物(OC2H5)2 | 24 | 1,03 | 1378 | |
醋酸乙酯 | 碳氢化合物4 CO.碳氢化合物4 羧基2H5 | 25 | 1,021 | 1417 | |
丙酮 | 碳氢化合物3CO.碳氢化合物3 | 20 | 0,7992 | 1192 | |
丙二酸酯 | C.(碳氢化合物2羧酸酯2H5)2 | 22 | 1.085 | 1348 | |
二乙酯 | |||||
乙腈 | 碳氢化合物3氰基 | 20 | 0,783 | 1304 | |
丙酮基丙酮 | C6H10O2 | 20 | 0,971 | 1416 | |
乙酰苯 | C6H5.CO.碳氢化合物3 | 20 | 1,026 | 1496 | |
乙酰丙酮 | C5H8O2 | 20 | 0,97 | 1383 | |
乙酰氯 | C2H3氧化碳l | 20 | 1.103 | 1060 | |
顺式二氯乙烯 | 氯甲烷 = 氯甲烷 | 25 | 1.262 | 1025 | |
四溴乙烯 | 溴甲烷2. 溴甲烷2 | 20 | 2.963 | 1041 | |
四氯乙烯 | 氯甲烷2.氯甲烷2 | 28 | 1,578 | 1155 | |
丙烯醛 | C3H4O | 20 | 0,841 | 1207 | |
己二酸二乙酯 | 碳氢化合物2.碳氢化合物2.羧酸酯2H5 | 22 | 1,013 | 1376 | |
| | |||||
碳氢化合物°2碳氢化合物2.羧酸酯2H5 | |||||
己二酸二甲酯 | 碳氢化合物2碳氢化合物2羧酸酯H3 | 22 | 1,067 | 1469 | |
| | |||||
碳氢化合物2碳氢化合物2羧酸酯H3 | |||||
10% 硝酸铵 | NH4硝基化合物3 | 20 | 1540 | ||
烯丙基氯 | 碳氢化合物2碳氢化合物 . 碳氢化合物2C氯 | 28 | 0.937 | 1088 | |
甲酸 | 甲酸 | 20 | 1.212 | 1287 | |
异戊醚 | C5H11氧化碳5H11 | 26 | 0,774 | 1153 | |
正戊醇 | C5H11羟基 | 20 | 0.816 | 1294 | |
叔戊醇 | (碳氢化合物3)2C(羟基)C2H5 | 28 | 0,809 | 1204 | |
戊酸乙酯 | 碳氢化合物3羧酸酯5H11 | 26 | 0,875 | 1168 | |
正戊基溴 | C5H11溴 | 20 | 1.223 | 981 | |
甲酸戊酯 | H羧酸酯5H11 | 26 | 0.869 | 1201 | |
苯胺 | C6H5NH2 | 20 | 1,022 | 1656 | |
30%抗坏血酸 | C6H8O6 | 20 | 1578 | ||
120克/升硫化钡 | BaS | 50 | 1591 | ||
苯甲醛 | C7H6O | 20 | 1.046 | 1479 | |
苯 | C6H6 | 20 | 0.878 | 1326 | |
苯甲酰氯 | C6H5羧酸酯l | 28 | 1.211 | 1318 | |
苯基丙酮 | C10H12O | 20 | 0.989 | 1514 | |
苄醇 | C7H7羟基 | 20 | 1,045 | 1540 | |
苄基氯 | C7H7氯 | 20 | 1,098 | 1420 | |
琥珀酸二乙酯 | (碳氢化合物2-羧酸酯2H5)2 | 22 | 1,039 | 1378 | |
5%硼酸 | H3BO3 | 30 | 1520 | ||
丙酮酸 | C氧化氢3羧基 | 20 | 1.267 | 1471 | |
溴醛 | C2HO溴3 | 20 | 2,55 | 966 | |
α-溴萘 | C10H7溴 | 20 | 1,487 | 1372 | |
三溴甲烷 | 溴甲烷3 | 20 | 2,89 | 928 | |
丁酸 | C3H7羧基 | 20 | 0,959 | 1203 | |
正丁醇 | C4H9羟基 | 20 | 0.81 | 1268 | |
异丁醇 | (碳氢化合物3)2碳氢化合物碳氢化合物2羟基 | 20 | 0,802 | 1222 | |
叔丁醇 | C4H10O | 20 | 0,789 | 1155 | |
正丁酸乙酯 | 碳氢化合物3羧酸酯4H9 | 26 | 0.871 | 1271 | |
正丁基溴 | 碳氢化合物3(碳氢化合物2)2碳氢化合物2溴 | 20 | 1.275 | 990 | |
正丁基氯 | C4H9氯 | 20 | 0.884 | 1133 | |
2,3-丁二醇 | C4H10O2 | 25 | 1,019 | 1484 | |
甲酸丁酯 | H羧酸酯4H9 | 24 | 0,906 | 1199 | |
正丁基碘 | 碳氢化合物3(碳氢化合物2)2碳氢化合物2J | 20 | 1.614 | 977 | |
丁基锂 | 20 | 1390 | |||
己内酰胺 | C6H11硝基化合物 | 120 | 1330 | ||
己酸 | C5H11羧基 | 20 | 0.929 | 1280 | |
辛酸 | C7H15羧基 | 20 | 0.91 | 1331 | |
香芹酚 | C10H14O | 20 | 0.976 | 1475 | |
喹啉 | C10H9N | 20 | 1.069 | 1575 | |
喹啉 | C9H7N | 20 | 1.093 | 1600 | |
氯苯 | C6H5氯 | 20 | 1.107 | 1291 | |
氯乙酸乙酯 | 碳氢化合物2氯甲酸酯2H5 | 26 | 1.16 | 1234 | |
氯乙酸甲酯 | 碳氢化合物2氯甲酸甲酯3 | 26 | 1.232 | 1331 | |
α-氯萘 | C10H7氯 | 20 | 1481 | ||
氯仿 | 氯甲烷3 | 20 | 1.489 | 1005 | |
邻氯甲苯 | C7H7氯 | 20 | 1.085 | 1344 | |
间氯甲苯 | C7H7氯 | 20 | 1.07 | 1326 | |
对氯甲苯 | C7H7氯 | 20 | 1.066 | 1316 | |
肉桂醛 | C9H8O | 25 | 1.112 | 1554 | |
香叶醛 | C10H16O | 20 | 0.859 | 1442 | |
巴豆醛 | C4H6O | 20 | 0.856 | 1344 | |
环己烷 | C6H12 | 20 | 0.779 | 1284 | |
环己醇 | C6H12O | 20 | 0.962 | 1493 | |
环己酮 | C6H10O | 20 | 0.949 | 1449 | |
环己烯 | C6H10 | 20 | 0.811 | 1305 | |
环己胺 | C6H13N | 20 | 0.896 | 1435 | |
环己基氯 | C6H11氯 | 20 | 0.937 | 1319 | |
环戊二烯 | C5H6 | 20 | 0.805 | 1421 | |
环戊酮 | C5H#O | 24 | 0.948 | 1474 | |
1-癸烯 | C10H20 | 20 | 0.743 | 1250 | |
正癸醇 | C10H21羟基 | 20 | 0.829 | 1402 | |
正癸氯 | C10H21氯 | 20 | 0.866 | 1318 | |
二乙酰山梨醇 50% | 50 | 1557 | |||
二乙酰 | C4H6O2 | 25 | 0.99 | 1236 | |
二乙基苯胺 | C6H5氮化物2H5)2 | 20 | 0.934 | 1482 | |
二甘醇 | C4H10O3 | 25 | 1.116 | 1586 | |
二甘醇乙醚 | C6H14O3 | 25 | 0.988 | 1458 | |
二乙酰丙酮 | C2H5羧酸酯2H5 | 24 | 0.813 | 1314 | |
二溴甲烯 (顺式) | 溴甲烷 . 溴甲烷 | 20 | 2.246 | 957 | |
二溴甲烯 (反式) | 溴甲烷 . 溴甲烷 | 20 | 2.231 | 936 | |
二氯乙烷 | C2H4氯2 | 20 | 1.253 | 1034 | |
二氯乙烯 (顺式) | 二氯乙烯 | 20 | 1.282 | 1090 | |
二氯乙烯 (反式) | 二氯乙烯 | 20 | 1.257 | 1031 | |
间二氯苯 | C6H4氯2 | 28 | 1.285 | 1232 | |
对二氯苯 | C6H4氯2 | 20 | 1.305 | 1295 | |
二乙二醇酸二乙酯 | O(碳氢化合物2羧酸酯2H5)2 | 22 | 1,433 | 1435 | |
二甲胺,DMA 60% | (碳氢化合物3)2NH | 20 | 0.826 | 1430 | |
二甲基苯胺 | C8H11N | 20 | 0,956 | 1509 | |
二甲基乙酰胺 90% | C4H9硝基化合物 | 20 | 0,94 | 1550 | |
二甲苯甲酸酯 | |||||
二甲基甲酰胺,DMF | C3H7硝基化合物 | 20 | 0.948 | ||
二甲基戊二酸 | C(碳氢化合物3)2羧酸酯2H)2 | 24 | 1,038 | 1371 | |
二甲酯 | |||||
二氧六环 | C4H8O2 | 20 | 1,038 | 1389 | |
二戊二烯 | C10H16 | 24 | 0.864 | 1328 | |
二苯醚 | C6H5氧化碳6H5 | 24 | 1.072 | 1469 | |
二苯基甲烷 | C6H5 - CH2 - C6H5 | 28 | 1,006 | 1501 | |
二正丙醚 | C6H14O | 20 | 0,747 | 1112 | |
正十二烷醇 | C12H25羟基 | 30 | 0.827 | 1388 | |
硫酸亚铁 | FeSO4 | 20 | 1,9 | ||
反油酸 | C18H34O2 | 45 | 0,873 | 1346 | |
乙酸 | 碳氢化合物3羧基 | 20 | 1,049 | 1150 | |
乙酸酐 | (碳氢化合物3CO)2O | 24 | 1,975 | 1384 | |
乙醚 | C4H10O | 20 | 0,714 | 1008 | |
乙醇 | C2H5羟基 | 20 | 0,789 | 1180 | |
乙酸乙酯 | 碳氢化合物3羧酸酯2H5 | 20 | 0,9 | 1176 | |
环氧乙烷 | C2H4O | 26 | 0.892 | 1575 | |
乙苯 | C6H5.C2H5 | 20 | 0.868 | 1338 | |
乙基苄基苯胺 | C15H17N | 20 | 1,029 | 1586 | |
溴乙烷 | C2H5溴 | 28 | 1,428 | 892 | |
丁酸乙酯 | C3H7 . 羧酸酯2H5 | 24 | 0,877 | 1171 | |
辛酸乙酯 | 碳氢化合物3(碳氢化合物2)6羧酸酯2H5 | 28 | 0.872 | 1263 | |
1,2-二溴乙烷 | C2H4溴2 | 20 | 2,056 | 1009 | |
氯乙烯 | 碳氢化合物2氯 . 碳氢化合物2氯 | 23 | 1.255 | 1240 | |
乙二醇 | C2H6O2 | 20 | 1,115 | 1616 | |
乙撑亚胺 | C2H5N | 24 | 0,8321 | 1395 | |
甲酸乙酯 | H . 羧酸酯2H5 | 24 | 1.103 | 1721 | |
碘乙烷 | C2H5J | 20 | 1.94 | 869 | |
乙基碳酸酯 | CO(氧化碳2H5)2 | 28 | 0.977 | 1173 | |
乙基苯基酮 | C9H10O | 20 | 1.009 | 1498 | |
邻苯二甲酸二乙酯 | C6H4羧酸酯2H5)2 | 23 | 1.121 | 1471 | |
丙酸乙酯 | C2H5羧酸酯2H5 | 23 | 0.884 | 1185 | |
氟酸 | HF | 0 | 1.2 | 1362 | |
甲醛60% | 碳氢化合物2O | 85 | 1.103 | 1516 | |
甲酰胺 | 碳氢化合物3硝基化合物 | 20 | 1.139 | 1550 | |
富马酸 | C4H4O4 | 20 | 1.051 | 1303 | |
呋喃甲醇 | C5H6O2 | 25 | 1.135 | 1450 | |
香叶醇乙酸酯 | C12H20O2 | 28 | 0.915 | 1328 | |
甘油 | C3H8O3 | 20 | 1.261 | 1923 | |
乙基己酸 | C9H12 | 20 | 0.887 | 1372 | |
正庚烷 | C7H16 | 20 | 0.684 | 1162 | |
庚酮 | C7H14O | 20 | 0.814 | 1207 | |
1-庚烯 | C7H14 | 20 | 0.699 | 1128 | |
正庚醇 | C7H15羟基 | 20 | 0.823 | 1341 | |
己二酸 | 20 | 1.201 | 2060 | ||
己二酸二胺 | |||||
己烷 | C6H14 | 20 | 0.654 | 1083 | |
正己醇 | C6H13羟基 | 20 | 0.82 | 1322 | |
正己基氯 | C6H13氯 | 20 | 0.872 | 1221 | |
正己基碘 | C6H13J | 20 | 1.441 | 1081 | |
氢化茚 | C9H10 | 20 | 0.91 | 1403 | |
茚 | C9H8 | 20 | 0.998 | 1475 | |
异丙苯(枯烯) | C6H5碳氢化合物(碳氢化合物3)2 | 20 | 0.878 | 1342 | |
碘苯 | C6H5J | 20 | 1.83 | 1113 | |
紫罗兰酮A | C13H20O | 20 | 0.932 | 1432 | |
石炭酸 | C6H5羟基 | 20 | 1.071 | 1520 | |
煤油 | 20 | 0.81 | 1301 | ||
邻甲酚 | C7H8O | 25 | 1.046 | 1506 | |
邻甲酚乙醚 | C6H4(碳氢化合物3)氧化碳2H5 | 25 | 0.944 | 1315 | |
间甲酚甲醚 | C6H4碳氢化合物3 氧化氢3 | 26 | 0.976 | 1385 | |
亚麻籽油 | 31 | 0.922 | 1772 | ||
芳樟醇 | C10H17羟基 | 20 | 0.863 | 1341 | |
溴化锂 | Li溴 | 20 | 1612 | ||
氯化锂 | Li氯 | 20 | 2.068 | ||
顺丁烯二酸 | C4H4O | 20 | 1.068 | 1352 | |
丙二酸二乙酯 | 碳氢化合物2羧酸酯2H5)2 | 22 | 1.05 | 1386 | |
均三甲苯 | C6H3(碳氢化合物3)2 | 20 | 0.863 | 1362 | |
三甲基氧化物 | C6H10°O | 20 | 0,85 | 1310 | |
甲基乙基酮 | C4H8O | 20 | 0.805 | 1207 | |
甲醇 | 碳氢化合物3羟基 | 20 | 0,792 | 1123 | |
乙酸甲酯 | 碳氢化合物3羧酸酯H3 | 25 | 0.928 | 1154 | |
N-甲基苯胺 | C7H9N | 20 | 0,984 | 1586 | |
甲基二乙醇胺,MDEA | C5H13硝基化合物2 | 20 | 1,04 | 1572 | |
亚甲基溴 | 碳氢化合物2溴2 | 24 | 2,453 | 971 | |
2-甲基丁醇 | C5H11羟基 | 30 | 0,806 | 1225 | |
亚甲基氯 | 碳氢化合物2氯2° | 20 | 1,336 | 1092 | |
亚甲基碘 | 碳氢化合物2J2 | 24 | 3,233 | 977 | |
亚甲基己烯 | C6H10(碳氢化合物3)羟基 | 22 | 0.913 | 1528 | |
甲基己基酮 | 碳氢化合物3C氧化碳6H13 | 24 | 0.817 | 1324 | |
甲基异丙基苯 (p) | C6H4碳氢化合物3碳氢化合物(碳氢化合物3)2 | 28 | 0,857 | 1308 | |
甲基异丁基酮,MIBK | C6H12O | 20 | 0,8 | 1220 | |
碘甲烷 | 碳氢化合物3J | 20 | 2,279 | 834 | |
丙酸甲酯 | C2H5羧酸酯H3 | 24 | 0.911 | 1215 | |
甲基硅 | 20 | 1030 | |||
甲基环己烷 | C7°H14 | 20 | 0,764 | 1247 | |
甲基环己醇 (o) | C7H14O | 26 | 0.922 | 1421 | |
甲基环己醇 (m) | C7H14O | 26 | 0.914 | 1406 | |
甲基环己醇 (p) | C7H14O | 26 | 0.92 | 1387 | |
甲基环己酮 (o) | C7H12O | 26 | 0.924 | 1353 | |
甲基环己酮 (p) | C7H12O | 26 | 0.913 | 1348 | |
单氯萘 | C10H7氯 | 27 | 1.189 | 1462 | |
单甲胺,MMA 40% | 碳氢化合物5N | 20 | 0,9 | 1765 | |
吗啉 | C4H9硝基化合物 | 25 | 1 | 1442 | |
氢氧化钠 | Na羟基 | 20 | 1,43 | 2440 | |
次氯酸钠 | Na氧化碳l | 20 | 1.22 | 1768 | |
碘化钠 | NaJ | 50 | 1510 | ||
尼古丁 | C10H14N2 | 20 | 1.009 | 1491 | |
硝基乙醇 | 硝基化合物2C2H4羟基 | 20 | 1.296 | 1578 | |
硝基苯 | C6H5硝基化合物2 | 20 | 1.207 | 1473 | |
硝基甲烷 | 碳氢化合物3硝基化合物2 | 20 | 1.139 | 1346 | |
硝基甲苯 (o) | 碳氢化合物3C6H4硝基化合物2 | 20 | 1.163 | 1432 | |
硝基甲苯 (m) | 碳氢化合物3C6H4硝基化合物2 | 20 | 1,157 | 1489 | |
壬烷 | C9H20 | 20 | 0,738 | 1248 | |
1-壬烯 | C9H18 | 20 | 0,733 | 1218 | |
壬基醇 (n) | C9H19羟基 | 20 | 0.828 | 1391 | |
油酸 (顺式) | C18H34O2 | 45 | 0,873 | 1333 | |
壬酸 | C6H13羧基 | 20 | 0.922 | 1312 | |
正辛烷 | C8H18 | 20 | 0,703 | 1197 | |
1-辛烯 | C8H16 | 20 | 0,718 | 1184 | |
正辛醇 | C8H17羟基 | 20 | 0.827 | 1358 | |
正辛基溴 | C8H17溴 | 20 | 1.166 | 1182 | |
正辛基氯 | C8H17氯 | 20 | 0.872 | 1280 | |
橄榄油 | 32 | 0,904 | 1381 | ||
草酸二乙酯 | 羧酸酯2H5)2 | 22 | 1.075 | 1392 | |
聚乙醛 | C6H12O3 | 20 | 0.994 | 1204 | |
戊烷 | C5H12 | 20 | 0,621 | 1008 | |
五氯乙烷 | C2盐酸5 | 20 | 1.672 | 1113 | |
1-十五烯 | C15H30 | 20 | 0,78 | 1351 | |
四氯乙烯 | C2氯4 | 20 | 1.614 | 1066 | |
苯乙醚 (苯乙醇) | C6H5氧化碳2H5 | 26 | 0,774 | 1153 | |
戊烷 | C5H12 | 20 | 0,621 | 1008 | |
石油 | 34 | 0.825 | 1295 | ||
β-苯醇 | C8H9羟基 | 30 | 1,012 | 1512 | |
苯肼 | C6H8N2 | 20 | 1,098 | 1738 | |
苯甲醚 (苯甲醇) | C6H5氧化氢3 | 26 | 1,138 | 1353 | |
β-苯丙醇 | C9H11羟基 | 30 | 0.994 | 1523 | |
苯芥子油 | C6H5硝基硫氰酸 | 27 | 1,131 | 1412 | |
吡啶 (a) | C5H4氮化氢3 | 28 | 0,951 | 1453 | |
吡啶 (b) | 碳氢化合物3C5H4N | 28 | 0,952 | 1419 | |
蒎烯 | C10H16 | 24 | 0,778 | 1247 | |
哌啶 | C5H11N | 20 | 0.86 | 1400 | |
磷酸 50% | H3磷氧4 | 25 | 1,3334 | 1615 | |
聚醋酸乙烯酯, PVAc | 24 | 1458 | |||
正丙腈 | C2H5氰基 | 20 | 0,787 | 1271 | |
丙酸 | 碳氢化合物3碳氢化合物2羧基 | 20 | 0.992 | 1176 | |
正丙醇 | C3H7羟基 | 20 | 0,804 | 1223 | |
异丙醇 | C3H7羟基 | 20 | 0,786 | 1170 | |
丙酸乙酯 | 碳氢化合物3羧酸酯3H7 | 26 | 0.891 | 1182 | |
正丙基氯 | C3H7氯 | 20 | 0.89 | 1091 | |
丙二醇 | C3H8O2 | 20 | 1.432 | 1530 | |
碘丙烷 | C3H7J | 20 | 1.747 | 929 | |
伪丁基-m-二甲苯 | C12H18 | 20 | 0.868 | 1354 | |
伪均三甲苯 | C9H12 | 20 | 0.876 | 1368 | |
邻苯二甲酸酐 | C6H4-(CO)2O | 20 | 1.527 | ||
吡啶 | C6H5N | 20 | 0.982 | 1445 | |
汞 | Hg | 20 | 13.595 | 1451 | |
间苯二酚二甲醚 | C6H4(氧化氢3)2 | 26 | 1.054 | 1460 | |
间苯二酚单甲醚 | C6H4OH 氧化氢3 | 26 | 1.145 | 1629 | |
水杨醛 | 羟基 C6H4碳氢化合物O | 27 | 1.166 | 1474 | |
水杨酸甲酯 | 羟基C6H4羧酸酯H3 | 28 | 1.18 | 1408 | |
盐酸 35% | 盐酸 | 20 | 1.1738 | 1510 | |
二硫化碳 | CS2 | 20 | 1.263 | 1158 | |
硫酸 90% | H2SO4 | 20 | 1.814 | 1455 | |
四乙二醇 | C8H18O5 | 25 | 1.123 | 1586 | |
四溴甲烷 | C2H2溴4 | 20 | 2.963 | 1041 | |
四氯乙烷 | C2H4氯 | 20 | 1.6 | 1171 | |
四氯乙烯 | C2氯4 | 28 | 1.623 | 1027 | |
四氯化碳 | C氯4 | 20 | 1.595 | 938 | |
四氢呋喃, THF | C4H8O | 20 | 0.889 | 1304 | |
四氢萘 | C10H12 | 20 | 0.967 | 1492 | |
四硝基甲烷 | 氰基4O8 | 20 | 1.636 | 1039 | |
硫代二乙酸 二乙酯 | S(碳氢化合物2羧酸酯2H5)2 | 22 | 1.142 | 1449 | |
硫代乙酸 | C2H4OS | 20 | 1.064 | 1168 | |
噻吩 | C4H4S | 20 | 1.065 | 1300 | |
邻甲苯胺 | C7H9N | 20 | 0.998 | 1634 | |
间甲苯胺 | C7H9N | 20 | 0.989 | 1620 | |
甲苯 | C7H8 | 20 | 0.866 | 1328 | |
变压器油 | 32 | 0.895 | 1425 | ||
三乙二醇 | C6H14O4 | 25 | 1.123 | 1608 | |
三氯乙烯 | C2盐酸3 | 20 | 1.477 | 1049 | |
1,2,4-三氯苯 | C6H3氯3 | 20 | 1.456 | 1301 | |
1-十三烯 | C13H26 | 20 | 0.767 | 1313 | |
三亚甲基溴化物 | C3H6溴2 | 23.5 | 1.977 | 1144 | |
三油酸甘油酯 | C3H5(C18H33O2)3 | 20 | 0.92 | 1482 | |
1-十一烯 | C11H22 | 20 | 0.752 | 1275 | |
戊酸 | C4H9羧基 | 20 | 0.942 | 1244 | |
醋酸乙烯酯 | C4H6O2 | 20 | 0.9317 | 900 | |
水 | H2O | 25 | 0.997 | 1497 | |
邻二甲苯 | C8H10 | 20 | 0.871 | 1360 | |
间二甲苯 | C8H10 | 20 | 0.863 | 1340 | |
对二甲苯 | C8H10 | 20 | 0.86 | 1330 | |
柠檬油 | 29 | 0.89 | 1076 | ||
60%柠檬酸 | C6H8O7 | 20 | 1686 |